时间:2020/2/2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在临沂,有这样一条路,

它的名字并不为人熟知,

关于它的传说却从未停止;

它的街道并不宽敞,没有太多店铺商贩,

但也经历过无数个寒来暑往;

它没有太多的烟火气,

街头巷尾弥漫着的,却都是浓浓的文化味儿……

它就是如今兰山路的东段

曾经的“东西大街”。

兰山路位于临沂城东北部老城区片内,

是临沂城区最古老的的街道之一。

从兰山畜牧局往东到老城遗址公园处的一段路,

原在旧城内,

自建城伊始就存在了,

到如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原名叫东西大街。

临沂老城之内,

最早主要有三条大街:

由于东城门和西城门完全对称,

因此横贯东西两门的这条大街便称作“东西大街”;

由于南城门和北城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

老南门偏东,

进来城门向北一直通到东西大街的东段上,

这条街便叫做“南大街”;

老北门偏西,

进来城门,向南一直到茶棚街,

这段街叫“北大街”。

三条老街位置不同,各有特色:

南大街经济特色突出,

北大街军事特色鲜明,

东西大街两旁,

庙宇多,学校多,书店多,名人多,

还有天主教堂,

文化特色甚为浓重。

曾经的“东西大街”,如今的“兰山路”

20世纪30年代,

城内多数街巷都改了新名,

如“南大街”改称“中山街”,

“东西大街”则分段改名为“太平路”、“博爱路”,

但因老百姓大多不了解,仍习惯于旧称。

上世纪50年代起,

东西大街改名为“文化街”,

可能就是因为这条街的两旁有孔庙、

王羲之故居、小学和书店等文物古迹的缘故。

这些兴建于古代的文化遗存,

成为临沂文化血液中的重要脉络,

碾过时光,散发着愈加醇厚的韵味。

·王羲之故居·王羲之故居始建于晋代,是书圣王羲之出生并生活过的地方。内有洗砚池、普照寺、集柳碑、晒书台、左公祠、四宝台、五贤祠、琅琊书院等历史古迹。

为纪念王羲之,

后人又在普照寺和洗砚池之间增建右军祠。

祠堂内立右军坐像,

两边童子各一,

左抱文房四宝,右抱白鹅;

祠院内立一龙凤碑。

明崇祯十二年(年),

将原在城南关的忠孝祠移此,

建于普照寺的西南。

抗日战争前,寺院等仍一直保存,

日军侵占临沂后,古建筑被破坏,

古文物遭洗劫,普照寺等名存实亡。

年,

临沂市政府依其旧址进行了修缮。

在王羲之诞辰周年之际,

临沂市委、市政府又对王羲之故居进行大规模修整、扩建,

面积由原来的28亩增至80亩,

除了原有的洗砚池、晒书台、

琅琊书院、书法碑廊等景点外,

又修复了王氏故宅——普照寺、

王右军祠、五贤祠等景点。

经过修缮的王羲之故居,

重新绽放出崭新的文化魅力。

·孔庙·

孔庙,原来称文庙,

是历代祭祀孔子的地方。

据《临沂县志》记载:

“孔子庙在县治西,就在东南,宋靖康毁于火。

明洪武二年,知府罗希孟重建。

正统、弘治、嘉靖年间相继增修。

清乾隆、道光、光绪年间重加修缮。”

新中国成立以后,

政府曾多次对孔庙的主要建筑

大成殿和明伦堂进行修缮。

年由政府拨款,对孔庙进行全面修复,

并把博物馆迁入,年正式对外开放。

兰山路附近的居民都知道

孔庙以前曾为“黉[hóng]学”,

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真正含义。

其实“黉学”就是指古代的学校。

明伦堂自明代以来一直是州学、府学所在地,

因此称为“黉学”。

孔庙不仅在明清时期为“黉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

孔庙还一直作为学校来使用。

临沂三中最早的校址就在这里。

·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位于兰山路中段路北,

始建于年。

年9月,

临沂城第一次解放,

10月,

中共中央研究决定成立华东局。

饶漱石任书记,陈毅、黎玉任副书记。

当时局机关就设在了临沂西门里路南,

就在如今的羲之公园北门附近。

新四军的军部则设在天主教堂的后院,

与华东局隔路相望。

时任中央军委委员、新四军军长的陈毅

就在天主教堂后院的二层小楼里办公。

他当年居住过的房子,

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

新中国成立以后,

天主教堂有很长一段时间被吕剧团使用着,

他们排演了许多精彩的曲目,

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那些精彩的选段,

至今仍是许多老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而天主教堂也渐渐地成为

信教群众信仰宗教的一处重要活动场所。

后来随着东西城门的拆掉,

城市东西方向的发展,

原东西大街随之扩延,

至上世纪80年代,

已成为横贯北城区的长街。

年地名普查中,

因临沂前身是清代兰山县,

而其旧县署就在这条路东段路北,

故命名为“兰山路”。

《山东省临沂市地名志》(年版)

对此路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兰山路西起临西一路(今通达路),

东接东关街,

长米,宽15米。

年铺沥青路面。

有临沂行署供销社及供销学校

(为历代州、县治所旧址)、

临沂支行、地委党校、

市电影发行公司(为新四军司令部旧址)、

地区豫剧院(天主教堂旧址)、

临沂三中(孔庙旧址)、

地区石油站等单位和居民住宅。

窄窄的街道,满满的传说

千百年来,

人们总喜欢用形象的比喻

来神话临沂古城的来历。

其中,

“凤凰城”、“龟驮城”传说的由来

和东西大街密切相关。

·凤凰城·

有人说临沂是一座凤凰城,

老南门共有三层门。

头层门向正南,像是凤的头,

二层门向西拐了一个大弯,恰似凤凰的长长的弯脖,

三层门也向南,与头层门完全相对,

有二层城门楼,显得又高又大,很像凤冠;

东门、西门都是两层门,

头层门都折向北方,就像凤凰的两个翅膀;

而北门的外层门,

却是拐向西北,很像是一个大鸟的尾巴。

·龟驮城·

关于“龟驮城”的说法,

也是依据城的形状想象出来的。

东西大街中间高,两头低

从“木牌叉子”

(今沂蒙路和兰山路相交的十字路口)

向东到颜巷口街这一段地势最高,

就像一条大鱼的脊背。

站在这儿环视四周,都是居高临下,

无论乘坐何种车辆,

奔向四个城门,

或是向南向北进入各条小街小巷,

都是一路下坡,

省时省油,毫不费劲儿;

相反,

从四面八方往此处城中高地前进,

则是一路爬坡,

常常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

东西大街历来狭窄

并且不是临沂的商业中心,

不属繁华地带,

所以在过去,平时的行人并不太多。

但每到农历“逢五排十”大集,

或元宵佳节,

城里人、乡下人,

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

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

他们逛庙会、

争睹龙灯、高跷、竹马、旱船,

人山人海,拥挤不堪。

东西大街的两旁楼房为数极少,

大多数建筑如庙宇、公署、豪宅等

都是平房建筑,

透露着朴实无华、稳重淡雅的气息。

东西大街的“成长之路”

东西大街拓宽

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完成的。

年,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不久,

日军飞机就开始对临沂城狂轰乱炸达几十次;

年春在进攻临沂城时,

又多次用大炮猛烈轰击,进城后施行“三光”政策,

大街两旁的绝大多数民房均遭严重破坏。

在日军占领的7年间(年-年),

城市面貌一直残破不堪。

▲东西大街旧照

年日军投降后,

共产党领导的山东省政府和山东军区进驻临沂城,

将破破烂烂的街面两旁拓宽约一倍,

把整条大街整理得笔直平坦,

整齐清洁,

为城市后来的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年,

当时的临沂县“革委”

(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或“革委会”,

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各级政权的组织形式)

房产局按照统一规划,

对城内的几条主要干道进行改造,

东西大街这条近千年的土路,

从此升级变成了畅通无阻的柏油马路,

道路定型后,

两侧的新建筑逐渐多了起来。

进入21世纪后,

按照市、区争创文明城市的统一部署,

旧城改造工程正在分区分片紧张进行中。

一幢幢雄伟壮丽的仿古建筑、

教学大楼、居民住宅楼拔地而起,

东西大街已成为一条现代化的道路。

如今,

这条街的两边,

现代建筑和古代建筑交相辉映。

人们在改造这条街的同时,

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留和延续,

街道上的古建筑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

路两侧原有的孔庙、天主教堂、

王羲之故居、老州衙署等古老建筑群,

有的保存完好,

有的修复如旧,

另有书店、医院、学校等云集此路,

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路。

▲全民健身运动中心

▲孔庙

▲天主教堂

▲王羲之故居北门

不急不缓的风、轻悠悦耳的鸟鸣,

还有每一个看似相同的忙碌清晨,

在无数个日夜后,

凝结为历史的缩影,

形成东西大街与众不同的气质。

岁月跌宕沉浮,文化历久弥新,

时间或许会埋葬一座城池、尘封一段往事,

但镌刻在我们脑海中的文化记忆,

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end·

策划:临沂文旅集团信息中心编辑:李沐、吴一凡配音:谭亦栋审核:王超图文素材源自网络及《临沂城街巷春秋》、琅琊新闻网、临沂市史志办                







































北京中科白疯癫医院
吃什么补黑色素最快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inqizx.com/lqsrk/74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