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1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癜风三级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index.html

东朱团电灌站的大口井。

  由临沂日报社联合市住建局、市文旅游局、市档案馆开展的“听,历史建筑在说话”活动,通过融媒报道形式,策划线上线下互动,让历史建筑“活”起来、“动”起来,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留住乡愁。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沂河新区相公街道东朱团村。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以前在农村,水井既是村民们的饮水来源,又要浇灌田地,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井逐渐成为特定时代的标志,而与之相辅相成的电灌站也成为了见证一个历史时期的标志。在沂河新区相公街道东朱团村东北角就有一处电灌站,它镌刻了东朱团村村民的时代记忆。

  改善田地灌溉条件东朱团电灌站应运而生

  9月16日,记者走进相公街道东朱团村,道路两旁的石榴成熟了,红彤彤的石榴挂满枝头,像一团团火,在绿叶间跳跃着、燃烧着,似乎在向你讲述丰收的喜悦。

  来到东朱团村东北角,抬眼望去,在一片菜园后面,“东朱团电浂站”几个大字映入眼帘,两边的门窗,一边用水泥块和砖头堵着,另一边则是架接着几根电线。整个电灌站看起来有三层楼房的高度,都是用水泥和砖块堆砌而成,虽然有些年代,斑驳痕迹可见,但是整个外观基本留存完好。

  顺着菜园旁边的小路,我们就可以到达电灌站,在电灌站底层小屋,里面有一套设备,分别是电动机和抽水泵。设备启动时,由电动机驱动抽水泵,往管子里灌水,形成负压,水就被吸上来了,小半天工夫,蓄水池就满了;然后,打开水闸,水就顺着沟渠流到田地中。

  为防止发生触电等危险情况,东朱团电灌站的上面两层已经用铁锁封闭起来。绕到电灌站后面,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大口井,这口井是一个蓄水的大池子。

  今年86岁的朱崇敏向记者诉说了当年建设电灌站的情形。上世纪70年代,为解决粮食问题,时任东朱团大队党支部书记朱崇敏决定,由党支部带头,改种水稻。随着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灌溉的水源成了一个新的难题。

  年,在一次党支部会议上,朱崇敏提议,“今冬,咱们一起动手,挖一眼大口井,解决农田灌溉的问题。”由此,东朱团电灌站的建设提上了日程。

朱崇敏和电灌站的合影。

  破除万难,“愚公移山”挖大井

  当时,想法提出来了,但是真正施工了却面临“两大难”,一是没有机器,二是没有资金。于是,朱崇敏去县里找有关部门请求支援。

  经研究决定,县水利局拨付2万元资金给东朱团大队用来挖大口井。另外,还派了水利技术员到村里勘察、选址、论证。

  选址决定后,这一项艰巨的工程随之开工了。一开始,施工人员将挖出的土用独轮车往外推,再之后就是人工倒土。挖到一定的深度后,施工人员用水泥块砌成圆筒状,再回填土,直至砌到地面,形成一个口很大的“井”。

  在没有现代化机械的情况下,工作量大、用材多、工期长,而且危险重重,这项工程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东朱团村村民没有畏难情绪,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东朱团村人记忆深刻的是,冬天下着大雪,乡亲们干活时,都光着膀子,身上流着汗、冒着热气。

  当时,没有大型运输车辆,更没有挖掘机,大量的污泥都是靠人工用铁锹挖掘出来,再靠人工抬上来。起初,抬泥用柳条筐,柳条筐粘泥之后非常沉,就改用布兜子。工程的全部工作都是由人工完成的。

  虽然施工难度很大,但是东朱团村人干劲十足,工程也有序地进展着,但是,随着工程推进又有新问题出现了。在挖到离地面3米深的位置时,石头露了出来,这表明不能继续往下挖了,只能搬水泥块往上垒,由于抽水泵抽水缓慢,挖出的坑里已经存下了不少水。工程要继续的话,必须隔开水源,朱崇敏二话没说,拿着塑料布跳入刺骨的水中,井水没到膝盖,寒气直往骨头缝里钻。“当时就只想着把大口井挖好,才能解决农田灌溉问题,这关系着全村老百姓的生活。”朱崇敏回忆说。事后,由于受凉,朱崇敏的双腿疼痛难忍,当时,拿了些药来吃,但是,并没有完全好转,落下了病根。

  经过东朱团村人的不懈努力,历时一年多,东朱团电灌站于年修建完成,解决了附近稻田的灌溉问题。

  “水利设施是农业的命脉,老支书带领我们,建了电灌站,有了水,解决了老百姓用水问题,解决了我们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东朱团村村民朱崇玲说。

  电灌站再次启用为百姓谋福祉的初心不变

  东朱团电灌站历经几十年风雨,在历次抗旱中,为东朱团村的父老乡亲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和新的农灌站建成,东朱团电灌站完成了它的使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年停用之后,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今年,由于干旱问题,我们又重新启用了东朱团电灌站。”东朱团村党支部书记朱孔帅说,“6月份,我们投资3万元,整修了电灌站,让它又开始运作起来,利用水源,浇灌了我们村里合作社的多亩水稻。”

  “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北方耕地出现干旱的概率,还可以提升自身抵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公街道农业办公室主任周建康说,东朱团电灌站作为上世纪70年代的水利工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朱孔帅表示,东朱团电灌站已经被列为临沂市历史建筑,在新时期,一定会保护和利用好这口大井,继续造福一方百姓,继续传承弘扬好上一辈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正是这样一口井,几十年来,让东朱团村的土地灌溉充足,庄稼长得茂盛而茁壮,村民过上了“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的踏实日子。4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井旁,仍然能够想象到那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感受到东朱团村民战天斗地的“愚公”精神,这口大井不仅是东朱团村的精神丰碑,还是老区人民发扬沂蒙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奋进的生动写照。

  临报融媒记者梅香玉宋天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inqizx.com/lqszz/141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