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作为“世界房颤日”,今年的主题是“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主要表现为心房正常收缩功能丧失。房颤最大的危害是发生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超过万房颤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房颤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可以高达到7.5%,引发卒中的比例高达23.5%,每年由房颤引发的卒中危害都会给家庭和国家带来沉重负担。与此相对应的是,虽然房颤可防可治,但我国群众对房颤的知晓率却很低,对疾病的风险认识严重不足,所以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提高大众对房颤的认知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当天上午,医院起搏电生理病区设置的义诊问诊台前挤满了前来就诊的市民,医务人员们通过免费的医疗咨询、血压测量、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为市民普及了心房颤动的相关知识,让更多人认识房颤、重视房颤。 “我这早被诊断为持续房颤,有些时候心慌的受不了,感觉身体跟不上它。”来院咨询的李先生说。来自临沂市河东区的他今年38岁,早在3医院检测被诊断为持续房颤,现如今心跳每分钟可以达到多次,每到累了或者生气的时候愈加严重。针对这种状况,李新华向患者建议,可以通过进行导管消融手术的方式,彻底根治这一病症。 “有的患者说,‘明明我得的脑梗,大夫怎么说我是心脏来的呢?’这是因为房颤时心房内血液容易淤滞形成血栓。血栓在左房内并不牢靠,随着心脏跳动,血栓会发生脱落。脱落的血栓可随血液流动到全身各处。大多数情况下血栓会堵塞脑血管,引起脑卒中发作,出现偏瘫失语严重者意识障碍等”,在现场,李新华向记者介绍卒中与房颤之间的关联作用。李新华介绍,除以以外,房颤还容易引起心力衰竭。“房颤时因为心房失去了规律有序的收缩和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患者的心功能就会下降,容易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活动耐量下降,严重时出现夜间睡眠不能平卧,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 李新华表示,科室以后将通过每年举办各类房颤义诊活动,进一步提高市民关于房颤疾病的危害认知,争取达到“早预防”,“早治疗”的良好效果。 房颤小知识 1.什么是房颤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正常心脏跳动是有规律的,心率是60-次/分钟,而发生房颤时,这种规律的心跳消失,代之不规则的心脏跳动,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次/分。发生房颤时,心脏“乱跳”,从而引发患者出现心跳紊乱、疲劳、头晕眼花、胸闷、尿频等症状,个别严重者头晕、昏厥、气喘、胸痛,甚至急性肺水肿,还有许多房颤患者发病时没有任何症状。 2.房颤患者卒中发病率是无房颤患者的5倍 很多人不理解,房颤是心脏的问题,怎么会引起脑卒中呢?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了有节律的收缩,从而导致血液在心房中瘀滞,进而形成松软的血栓,随着血液的流动,到全身各处引起栓塞,到脑部则形成脑卒中,到肾脏形成肾脏栓塞等。其中,房颤患者卒中发病率是无房颤患者的5倍,房颤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的特点。 3.哪些人群更容易患房颤 高血压、心肌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很容易引发房颤。除了以上人群外,只要能引起心脏扩大的疾病,就可能会引发房颤。此外,房颤的患病几率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增加,据统计每增加10岁,患房颤的机率就增加一倍。 4.房颤如何治疗 目前房颤治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药物治疗与射频消融治疗。长期药物治疗副作用较多,尽早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射频手术治疗可以完全逆转房颤,达到根治目的。对房颤患者进行规范化抗凝治疗也能明显减少脑卒中的发病率。 5.如何有效预防房颤 第一要定期查心电图;第二要严格控制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高危因素,一旦得了上述疾病应积极规范治疗,控制血压、改善心肌缺血、改善心脏功能等;第三要规范生活方式,保持心情愉悦,积极锻炼身体,房颤与精神紧张有关。 房颤虽然可怕,但是可防可治。为了加强对房颤的综合管理,医院心内科门诊长期由心内科专家坐诊,为颤患者提供个体化规范治疗方案,为临沂市的房颤患者提供更为专业和有效的指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inqizx.com/lqsxw/924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