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2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这里生产的“中国结”曾随“天宫一号”遨游太空

这里曾是“山东南菜园”

这些响当当的标签

属于郯城县红花镇院北村

就是这样的一个村

你能想象

村集体收入竟然多年为0

??

你能想象

村集体竟然欠账10万多元

???

随小编一起走进这个如此“特殊”的村

千年红花焕新颜

悠悠岁月驻村情

★致敬第一书记★

凌晨三点,天还漆黑一片,周围的一切显得格外安静。然而,大院子社区旁边的蔬菜交易市场却灯火通明,十分热闹。卖完菜,数好钱,老百姓美滋滋的回家了。

说起这个蔬菜交易市场,可真的是老百姓千盼万盼盼来的。论起功劳,离不开这俩人!

市公安局派驻郯城县红花镇院北村第一书记

董德慈(左)厉颜君(中)

★蔬菜批发市场★

1

重建蔬菜市场

重拾“山东南菜园”荣誉之称

早在90年代初,这里的蔬菜种植就已经初具规模,曾被誉为“山东的南菜园”,是其他地区学习取经的典型。如今,红花镇有大棚蔬菜2万亩,大院子社区种植大棚蔬菜约亩,菜农户左右,产业优势十分明显。

蔬菜

“然而,镇上的蔬菜市场从七八年前开始萎缩,出现了长达近十年的交易断层。”董德慈说,“村民虽还有种菜的传统,但蔬菜交易变为田间地头交易,欺行霸市、人为压价等乱象横生。”

既然咱们的任职村有这个蔬菜的优势,老百姓又指望种菜赚点辛苦钱,没有蔬菜批发市场肯定不行!思来想去,两位第一书记还是决定从这个点入手,彻底解决困扰多年的问题!

产业

从筹备项目到争取资金,两位第一书记忙前忙后,劳心劳力。最终引进临沂海贡商贸有限公司,并投资余万元,建成了大院子经济园,并设立蔬菜交易区和农资商业区,把萎靡了7年之久的蔬菜市场盘活起来。

“将来的蔬菜交易将在这一片进行,每天蔬菜的收购价格实时公布,还有专业的市场监管。”董德慈介绍说。

在已经建成的大院子经济园区北侧是一排厂房,这些厂房已经出租,并为院北村的村集体创收6万元。

“这个产业园占地80亩,多家企业聚集于此,这个产业园将服务和带动全镇的发展。”董德慈介绍说。

★中国结产业★

2

传承传统手艺

将“中国结”文化发扬光大

红花镇的“中国结”远近闻名,曾随天宫1号遨游太空,也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年,红花镇院北村村民自发制作了一个高11.7米、宽6.8米的巨型中国节,这不仅是献礼十九大的礼物,也是迄今中国最大的“中国结”。

为了传承弘扬这份老手艺,也为了让院北村的“中国节”事业更上一个台阶,董书记和厉书记绞尽脑汁,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和心思。

“中国结”是院北村的产业优势,也存在短板。家庭式手工作坊居多,加工企业分散,缺少核心凝聚力,多数“中国结”企业通过下单给散户或村民独立完成半成品手工编织,再由企业上门收件组装,成本高,效率低,质量参差不齐。

打造红花民俗馆,给产业赋予文化灵魂,是两位第一书记做大“中国结”产业的第一件大事。通过建设中国结博物馆,不仅让当地村民还是外地客人,都能更好的理解“中国结”的发展历史与文化渊源。

___

“对打造和推介‘中国结’产业,镇上还缺少一个平台。”董德慈说。

厉颜君说:“现在建设完的中国结博物馆,只是中国结文化产业园建设的配套设施。我们正在规划建设一个占地50亩的中国结文化产业园,产业园将涵盖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生产加工,真正实现‘红花中国结’的腾飞。”

郯城县红花镇民俗文化馆

★故事还在继续★

短短的一年时间,两位书记还为院北村做了很多实事,比如:铺设地下排水管道,修建连心路,安装路灯,打造院北村“天网工程”......

中国结路灯

增加万像素监控探头60个,高空瞭望1个,微卡口2个,人脸识别监控3个

大概是在公安局多年的工作积累,我们不难从董书记和厉书记身上感受到一股公安人的作风:雷厉风行、直接高效,总结起来就是:稳准快。能从复杂的村情中抓出两条产业主线,迅速重建蔬菜交易市场,整合产业资源。

踏实缜密,有远见又有超强执行力,是董书记和厉书记身上最闪闪发光的优点。

梦在,努力在,希望就在,两位第一书记与院北村的故事,正在继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inqizx.com/lqsxw/88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