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正处于这个历史与未来的时间节点。这些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你将对祖国说些什么呢?请以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高三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9分) 1.D(D项歪解文意,文本第一段说的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不重要并不意味着它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 2.D(2项强加因果,D项在文本的第四段的开头,原文并没有表因果的词语.关系应为“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3.C(C项丢掉了基本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使“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变得绝对化,同时C向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 (二)文学类文本 4.C(“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局限”错误。) 5.(6分)①塑造了一个代表封建腐朽势力的吴老太爷的形象:他惧怕和憎恶现代都市文明,为此深受刺激。②展示了小说中资产阶级、现代文明兴起,封建腐朽势力没落的社会环境:上海代表资本主义社会及现代文明,吴老太爷受不了上海繁华街景的刺激,表明这两种势力的尖锐对立。③具有象征意义,吴老太爷因受刺激,脑溢血而死,暗喻着封建体制的解体与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大。 6.(6分)①通过吴老太爷的眼光看都市景观就显得光怪陆离:亮着灯光的窗洞竟成了“怪眼睛”;汽车成了“小箱子”“长蛇阵似的”怪物。嘈杂声浪让他目眩耳鸣头晕。(2分)②通过吴老太爷的眼光看都市男女就显得伤风败俗。:二小姐和时装少妇身着夏装,“露出雪白的半只臂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只白腿”。吴老太爷就联想到了“万恶淫为首”,并令他全身发抖。(2分)③通过第一次到上海的封建遗老吴老太爷的眼光来写对上海的陌生感,既突出了上海资本主义社会的繁华景象,又突出了封建势力的保守与衰败,给人留下独特而鲜明的印象。(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3分) (一) 7.A 8.A(本题中,A项,“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不同”错误,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也是指今天的南京市。故选A) 9.C(C项,错在“信州谢源明不顾幕僚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原文是“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应理解为“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辛弃疾的部属都不答应”。故选C) 10. (1)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盗的军队。 (2)当时,枢密院有不喜欢这种故法的人,多次阻挠这件事,辛弃疾却做得更尽力,最终没有改变他的做法。 (本题中,第一句中“致”应理解为“产生”,“弭”应理解为“消弭或消除”,“徒”应理解为“只是”,“兵”应理解为“军队”;第二句中“数”应理解为“多次”,“沮”阻挠,“卒”应理解为“最终”,“夺”应理解为“改变”。每点1分,共8分)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齐地历城人。乾道四年(年),辛弃疾任建康府通判。不久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地区相继爆发的农民起义,被辛弃疾全部讨伐平定了。他于是上疏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吏迫使他们为盗,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纠举小官吏应付了事,而为自己掩饰过错。”皇上下诏嘉奖他。 皇上下诏命辛弃疾筹建飞虎军,于是他就丈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修建营垒,招纳步兵二千人,骑兵五百人。侍从在外,战马铁甲齐备。他先用五万缗钱在广西买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各种费用上万计,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作罢,辛弃疾接过来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定期一月要建成飞虎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如期落民,辛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才消了气。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 他被差遣为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工作。刚一到灾区,辛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借贷钱物,等到他们领命运回籴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辛弃疾的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米舟十分之三拨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辛弃疾进一级俸禄。 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你凛然犹生!”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11.B 12.C(C项,“为纪念死去的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错误。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和祖先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故选C。) 13.B(B项,“将富豪打死的”错误。结合“民有窘于豪民逋负,殴死其子诬之者,其长欲流之”分析,当地有个百姓被富豪拖欠债务而处境困苦,打死了诬陷他的富豪儿子。被打死的是富豪之子,不是富豪。故选B) 14.(1)当地有个百姓被富豪拖欠债务而处境困苦,打死了诬陷他的富豪儿子,当地长官想将那个百姓流放。 (2)(皇帝)就拿哪些政事应当停止,哪些人才应当重用的事来询问他。崔与之都尽力快速回奏。 。 参考译文: 崔与之,子正子,年纪轻轻就卓越出众有特别的气节,不远数千里到太学游学。绍熙四年考中进士,广东学子由太学参加科考中第就是从崔与之开始的。被授予司法参军。常平的粮仓很久没有整修了,怕漏雨泡坏了米,崔与之就拆掉自己办公的屋子的瓦去盖粮仓的屋顶。郡守想要将常平的积粮卖掉,崔与之坚持不让,郡守很敬佩他,改变了主意并向朝廷推荐他。调任淮西提刑司检法官。当地有个百姓被富豪拖欠债务而处境困苦,打死了诬陷他的富豪儿子,当地长官想将那个百姓流放。崔与之说:“这个百姓也是仓猝之间出事,怎么忍心让他一家都跟着他流放呢?况且不是有意杀死他人子孙的,处罚止于拘役。”最终他的意见被听从。不久之后被特别授予广西提点刑狱一职,全都巡视了他所管辖之地,丝毫不扰州县,而停留某地裁决事务,奖励淸廉及惩罚贪污,风度神采令人敬畏。朱崖产一种苦橙,当地百姓有人摘取它的叶子来代替茶,州郡就向百姓征收税,每年五百缗文。琼州的百姓用吉贝纺织做衣服,做这个活的都是女人,服这项劳役有需要一整年的,(女人们)只能抛弃小孩离开老人,百姓尤其感到苦不堪言。崔与之全都张榜免除了(这些苛捐杂税),其他类似的弊政,崔与之停止实施了很多。 朝廷召他为秘书少监,当地军民夹路垂泪挽留。崔与之极力推辞了召命,最后回来了。快过岭州了,催他赴京的诏书仍不停息,走到池口驻扎时,听说金人打到边境,他就写了奏书说:“现在边关战事不是唯一值得担心的事,只有山东忠义区的问题急需处理,刻不容缓。”前后多次上疏达数千字,常常感叹朝廷(不重视忠义区)在养虎为患。升为秘书监兼太子侍讲,暂代工部任侍郎。没多久,成都统帅董居谊因为贪污纳贿被叛兵所驱赶,总领杨九鼎遇害,蜀地大乱。崔与之在这时被选为焕章阁待制、知成都府、本路安抚使,一到任就使这些人都顺服了。这之前,军政不立,将帅之间多有不合。崔与之用同心协力为国家着想的大义来告诫他们,于是将帅们团结协作,军政才建立起来。 朝廷召他为礼部尚书,他不接受官职,取道回了广东。蜀地的百姓感念他,就铸了他的像放到成都游仙阁里,和张咏、赵忭的塑像放在一起,命名为三贤祠。宋理宗即位后,多次提拔他,他都极力推辞了。皇帝就拿哪些政事应当停止,哪些人才应当重用的事来询问他。崔与之都尽力快速问奏。皇帝每次看完他的奏折都赞叹不已,催他应召就催得更勤了,崔与之请求辞免的奏疏多达十三封。嘉熙三年时,才得以退休,凭观文殿大学士的身份管理洞霄宫。自己治理乡郡,却不接受官府的俸禄,所有多出的俸禄的都分给了亲属和亲信。死的时候是八十二岁,留下遗书告诫家人不得做法事。后多次追封至南海郡公,赐谥号清献。 (三) 15.C 16.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三) 17.(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5)舳舻千里,旌旗蔽空。(6)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三、语言运用 18.(3分)B(从与前一句的关联来看,应以“这句话”为主语,排除C、D项;A项有两个分句,重点强调生动而形象,相对B项而言,表意是分散的,而且“这句话……生动形象”并不是文段需要强调的内容;B项为最恰当选项,表意集中,强调“这句话”是“这位长者一生的写照”,既与上一句衔接,又能引出下文。) 19.(3分)A(“颠沛流离”意思是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侧重于生活艰难,可以与后面的“艰难度日”相呼应;而“流离失所”意思是无处安身,到处流浪,侧重于没有居所。“语重心长”指话语深刻有力,情意深长,形容对人真诚的劝告或忠告。可以与后面的“谆谆教诲”相呼应;而“苦口婆心”是指善意的又不厌其烦地劝导某人。“始终如一”指由始到终一直不改变,与文中“几十年来”的延续性相关联,起到强调的作用;“一 如既往”指和从前一样,语气相对较弱。“蔚然成风”形容事情盛行,形成风气,与文中“尊师重教”相关联;而“蔚为大观”形容事物美好而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 20.(3分)D(A项,“克服……困境”,搭配不当。B项,“通过……使”造成成分残缺。C项,“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摆脱了生活的困境”的语序不当。) 21.中秋:月静池塘桐叶影,风摇帘幕桂花香。(2分) 重阳:三径就荒菊绽蕊,一堂大喜雁来宾。(2分) 22(1)(2分) 跳槽的主要群体是具备一定资历,工作两年至三年的员工。个人发展空间小,福利待遇低是跳槽的主因。 (2)企业在提高员工福利待遇的同时,应选定有一定工作年限或资历的员工,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2分) 四、作文 本次命题所用的材料充分体现了“交际情境”的限制和材料间的“有机关联”——70周年华诞背景下,青年站在历史与未来的节点对祖国告白。这一命题紧扣“立德树人”的指向,与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和特点相吻合。试题中的“交际情境”设置,要求考生在作文中必须有“新时代的青年”——“我”的体现,突出作者意识;同时又要求“对祖国说”,强调了要有写作对象意识;材料中所引用的事件要在行文中形成有机关联,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 就本题目而言,难点在于如何在交际情境中使得所选取的“大事件”形成紧密的有机关联,从而使文章情理兼具、文质兼美。因此: 1.以纵向发展的时间序列为线,选取“大庆油田”“三峡工程”“中国梦”等大事件,形成经济建设的有机关联,联系当前社会实际,以拼搏、进取精神展望未来。 2.以横向思辨式思维为线,选取“走进新时代”“反腐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等大事件,形成在反思中前进的有机关联,联系当前社会实际,以反思、奋进的精神展望未来。 3.以多向度思维为线,选取“大庆油田”“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多个领域内的大事件,形成拼搏奋进、克难攻坚、坚忍不拔等精神方面的有机关联,联系当前社会实际,以“追梦人”的精神展望未来。 无论以何种思维为线,最重要的是,在论证的过程中要有“我”与“祖国”的对话。 参考立意 正确立意: 1.继往开来,扬帆逐梦。2.新时代新青年,再铸中国梦。 3.走好新一代的长征路。4.踏时代征程,逐世纪之梦。 5.新时代,新起点,新青年,新梦想。6.走进新时代,我有一个梦想。 7.迎向时代奔跑,接力祖国圆梦。 佳作展示: 我看青山多妩媚 ——祖国,我想对你说 七十年,披荆斩棘,万紫千红总是春;七十年,风雨兼程,我看青山多妩媚。 伟大的祖国啊,你铿锵的脚步,让我辈振奋;你骄人的成果,让我辈自豪。祖国啊,我想对你说——你的辉煌成就彪炳史册,你的未来更让人信心百倍。 祖国啊,我想对你说——七十年,你的辉煌令世界瞩目。忘不了建国之初,你是多么的“贫寒交迫”“一穷二白”,忘不了上世纪中叶,你是多么的物资贫乏,粮票布票,凭票供应。而之后呢?君不见大庆油田洪波涌起,一片荒漠变成了石油滚滚的油区;君不见“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震慑了多少觊觎的图谋,中国人民顿时扬眉吐气;君不见载人飞船翱翔太空,杨利伟的身姿、刘洋的太空上课,实现了多少大国之梦;君不见改革开放40年,物资极大富裕,生活丰富多彩,中国已经跃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辉煌是如何获得的?那就是自力更生,那就是隐姓埋名,那就是艰苦奋斗。 祖国啊,我想对你说——七十年,你也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与困境。七十年,有多少暴风骤雨,多少雷鸣闪电,多少坎坷险阻。那是三年自然灾害,多少人缺吃少穿,要饭挨饿;那是文化大革命,巴金曾说,那是一场噩梦,让人变成了“兽”。非典的肆虐,地震的吞噬,贸易战的威胁,灾难重重何时消停?巨大的困境,让我们倒下了吗?突发的悲剧,让我们灰心了吗?没有。可以说,任何的艰难险阻,是吓不到勇敢、坚强、智慧的中国人民的。灾难与挑战恰恰让我们清醒、辩证与理性,让我们更深刻体会到成功的来之不易。 试问,正处于历史与未来的时间节点,我们当代青年将何以担肩?将何以承传历史之使命?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难道不应是我辈自信的承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难道不应是我辈自信的誓言? 祖国啊,我要对你说——我们对未来更充满自信,对实现中国梦更充满信心。江河奔流,岁月不居。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只有自信与担当,才能泰山压顶不弯腰,艰苦卓绝闯险滩。 历史让我们汲取着自信的力量——那是开国大典自信的步伐,那是李四光踏遍青山自信的微笑,那是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自信的震撼。面对未来,我们更应自信——一带一路,联通世界;高铁飞驰,誉满五洲;进口博览,引擎开拓。当然,我们更要担当使命——脱贫攻坚、太空探索、大国重器、经济转型,新时代的宏韬伟略,不正等待着我辈担当? 诚然,青年人的自信与使命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崔卫平说:“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试问,七十年之丰硕成果,如何守成?四十年改革开放,如何承继?答曰:在青年。故我辈就要站在改革的潮头,不惧风险;要实现中国梦,就要不惧惊涛骇浪。正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建国七十年,风雨无阻,翻天覆地,砥砺奋斗亦辉煌;改革四十载,日夜兼程,绿水青山,充盈自信更妩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我辈更应“凌云健笔意纵横”。 壮志弥高,少年心事当拿云。祖国啊,我要对你说,历史——你是一路披荆斩棘,一路高歌猛进;未来——我辈将一路自信豪迈,一路做改革先锋,担当未来之使命。正是——“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 任重道远,继往开来 “人生七十古来稀”,就个人而言,70年几乎就是一个人的一生;而对于“新中国”来说,70年就像从一个蹒跚学步的儿童正成长为健步如飞的少年:你健康、阳光、朝气蓬勃。未来就像一幅壮美的画卷正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 祖国,我想对你说。 70年,你有太多的故事已成为传奇。当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时,有多少华夏儿女热泪盈眶,一百年所遭受的屈辱在那一刻终于得以洗刷。为了你,他们甘愿吃苦受累,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于是,为了捍卫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为了祖国多出石油,他们天不怕,地不怕,哪里有石油,那里就是自己的家。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王进喜的豪言壮语,至今仍在神州大地上回荡。正是有了这样“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才有了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载人飞船的翱翔太空;才有了“高峡出平湖”宏伟蓝图的实现,震惊世界的港珠澳大桥的胜利竣工。 祖国,我想对你说。 70年,太多太多的苦难已化为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为我们继续前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忘不了唐山、汶川大地震,忘不了非典肆虐的非常时期,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用行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忘不了三年自然灾害留下的沉痛教训,忘不了那些倒在前进道路上无辜的冤魂。但更忘不了,你勇于面对自己失误的勇气,敢于壮士断腕的魄力,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揭开了拨乱反正的序幕,奏响了向新时代进军的号角。 祖国,我想对你说。 70年的风雷激荡,铸就了你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70年的大河奔流,涵养了你海纳百川的恢弘气度;70年的潮起潮落修炼了你处变不惊的非凡智慧。 70年,你告诉我们如何不忘初心,你引导我们走上富裕之路,你带领着我们走进新时代。 70年的历史并不算长,但你教会了我们坚强、睿智,教会了我们勇敢、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站在这个历史与未来的时间的交接点上,我们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毫不退缩,肩负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国梦,我们将披荆斩棘,风雨兼程!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 qq.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北京中科医院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inqizx.com/lqsxw/727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