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6/1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临沂双月湖小学八十年沧桑述略

临沂双月湖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但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在育人的过程中历经沧桑,艰难跋涉了八十多个春秋,即使在临沂教育界,也堪称老者。最初受惠于她的学生均已作古,历史无法复原,这里只能将口耳相传的片段略述于此,不使泯灭。

一九三五年以前

今临沂国家高新区罗西街道办事处辖下的中石埠村已有六百余年历史,从明朝后期至清朝后期,崛起了杨、朱、钱三姓中四大家,相对来说,广有田产,识文断字的全出其中,让别姓乃至外村钦羡不已。

这些农村中的文人自己受惠于读书,便想方设法让自己子弟入学念书,有人便自设学馆让自己及本家的孩子读书写字,自称为“家学”。

这种教学模式起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使得中石埠村向学之风甚盛,文名大振。清末民初时期,中石埠村是当时文化人最多的村子之一,这也是后来的国民政府在中石埠村设立国民学堂的重要原因。我们可把这种状况看作是国民小学堂设立的前奏。

一九三五年/一九四四年

民国建立之后,洋学渐兴,但仅限于城市,农村仍是一片空白。年,毕业于临沂老五中的东石埠人魏秀峰颇有胆略才识,他曾任朱陈区区长,曾在河东任过小学校长,很重视教育。

鉴于中石埠一带村庄密集(中石埠、东石埠、西石埠、孙岑石、郭岑石,张岑石……),人口众多,有办学传统,并有空闲院落和房屋,政府不必投资,便力主在中石埠设立国民教育小学堂。

于是政府聘请能写会算诚朴可靠,有旧学功底的杨鹍先生任校长,另聘今兰陵县麒麟山人钟祥甫,东石埠人魏文彬,中石埠村杨鹗为教师招收了四十余名学生,分两个班,在杨鹍先生的自家闲院办起了“洋学”,课程有国语、算数、常识等,学校雇一农民作兼职校工,给予适当报酬。教师则由政府发薪。

年抗日战争爆发,虽然群众情绪有波动,但学校还能正常上课。年春临沂失陷后,日寇不时下乡骚扰,不得已,学校暂告停课。因为中石埠村设立了洋学堂,群众思想活跃,文化人又多,再加上其他因素,于是同年七月,中共临沂县委在中石埠村成立,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号召全民抗日。

不久,临沂县第二届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在中石埠成立,在中石埠小学堂任教的魏文彬、村民朱殿馥、学堂校工朱茂科都成为紧跟共产党的积极分子,鉴于中石埠村的办学基础很好,经朱陈区批准,小学堂又恢复正常教学秩序。为配合抗日,学校使用了油印的辅助教材,此教材多为抗日救国内容,诸如“滚滚江水向东流,日本鬼子是我仇,杀人放火作恶多,不杀日寇是我羞。

不分贫富团结紧,大家都是好朋友,杀尽鬼子享太平,美好日子在后头”之类,由于时局动荡,战事频仍,学校受到影响,时有中断,但从未关门。任教老师的那种对教育的执着和坚守令人敬佩,直至一九四四年之后战争最残酷时期,不得不停办,但向学的传统已深入人心。

一九四六年/一九四九年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的国内战争时期,虽战事不断,但对中石埠小学的教学秩序并未造成毁灭性伤害。当时朱陈区政府又在中石埠村恢复国民小学堂,学堂仍设在杨鹍先生家后院,由李华春任校长,教师五人:杨鹍(中石埠),于存志(临沂),魏文彬(东石埠),杨鹗(中石埠),程秀兰(东石埠)。

在校学生九十多人,分高年级班、中年级班、低年级班。低年级招收七至十岁的儿童,只学国语、算数两门课,皆为正规印刷的课本。国语课本的内容浅显、简单,有由深入浅丶重复成记忆丶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如第一课为“来来来,来上学”,第二课是“来来来,来上学,大家来上学”,第三课为“去去去,去游戏,大家去游戏”。

一学期将结束,最后一课是“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大家拍手哈哈笑,……”。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当时没有学前教育,家长都不识字,学生的作业本仅是一块长30公分、宽不足20公分的石头板子,又是繁体字,当堂写,当堂改,回家条件又差,小孩子总是学不会。算数也是这样。

中年级则招收十至十五岁的学生,内容稍深一些,年龄虽大,其实并没有什么基础,但编在低年级班又不合适,只好如此。高年级班招收的是十六岁以上有一定基础的青年,不少人是十八岁以上,已经结婚。这个班的学生除本村的之外,更多的是来自东石埠、五个岑石,以至五里以外的齐家庄、朱隆等村的学生,有几人都是从所住村的私塾班转来。这个高级班的学生最多,有近五十人。相当一部分大龄学生是为逃避国民政府的兵役而来此避风。这个班的课程设置较全,有国语、算数、地理、历史、自然等。

学校设有音乐课,由擅长音乐的老师兼任,没有教学用琴,只是口耳传授,不分年级,全校统一,歌词不知来源,似是由旧入新的文人之作:春深如海,青山如黛,春水绿如苔,乌云快飞开,让那红球现出来,现出一个光明的美丽的世界……。歌词丽雅,曲调欢快,颇受学生喜爱。

这个时期的中石埠小学堂较以前更趋正规,教师由政府聘任,由政府发薪,政府拨给适当费用。这个学校的老师还自编了校歌:“沂城之西,涑河之滨,我们的学校在沂涑中心,张王李赵,东西南北,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勤苦学习,修己正身,我们要做堂堂正正人。……”

学校有作息时间表,校长摇铃,上课礼仪正规:老师走进教室,班长喊“起立”,学生肃立,老师走上讲台,面向学生,班长喊“敬礼”,学生向老师鞠躬,老师鞠躬还礼,班长喊“坐下”,学生坐下,然后上课。下课亦如是。

每周一早晨,全校开朝会,校长训话,周末放学前开周会,校长总结本周情况。

学校有简单的奖惩制度。低年级小学生若小动作太多,妨碍课堂纪律,往往被罚站,若错字太多,则会被老师用戒尺象征性地打手心,虽然不重,但学生觉得受了委屈,往往会哭。高年级大龄学生若有违规行为,轻则周会批评,重则当众责罚,有时还沿袭了旧时代“杖刑”式的棍棒教育。

高年级几个大龄学生曾因结拜“义兄弟”,周会上由校长执板打屁股以示惩戒。当时,国民政府对学生结党防范甚严,一外地校长体罚学堂驻地村的学生,恐怕也是无奈之举。此事引起学生家长不满到学校理论吵闹,最后不了了之。学期结束考查学生学业,并张榜公布,对优秀者给予物质奖励,奖品为几支粉笔或石笔之类。

不知什么原因,年上级给小学堂送来大桶(如大汽油桶)牛奶粉,分给学生。这或许是公办学校的待遇。

年暑假之后,战事紧张,就没有再开学。

一九四九年至今

年,小学迁至东石埠村前的大圣寺内,招收东西中三石埠、南桥、岑石、齐庄、贾庄等附近几个村庄的学生。学校更名为“石埠小学”,学制6年,开设语文、算数、地理、常识、美术、体育、音乐等课程。在校生130佘人,6个教学班,教师12人,办公室设在大圣寺核心建筑佛爷殿,时任校长王燕伍。

年至年,学校名为“临沂县石埠完全小学”。学校设党支部、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历任校长范金沂、崔玉昆、张建中、刘承绪等。教师19人,学生200余名,8个教学班。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教学质量都居全县前列,曾被评为临沂县模范学校,并授予“临沂县石埠完全小学模范学校”锦旗,县教育局号召全县学校向其学习,该校教师工资普提一级。

年后,学校更名为“岑石中心小学”,与石埠联中合用同一校区,由岑石教育组主管,张云廷任校长。后历任校长为朱瑞武、刘建华、孙立田、王俊法。文革时期,学校以德育教育为主,注重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组织学生砸石子、摘槐叶,帮生产队搞复收、摘棉花、挖沟修路。

在政治运动中,经常组织师生到各地游行进行文艺宣传。学生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程与劳动技术课兼修,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经常请老贫农到学校上忆苦思甜课。文革十年,教育受到严重干扰。

年至年,在老校西邻新建东石埠小学,为岑石中心小学西校区,有6个教学班,12名教师,重点招收东石埠、部分中石埠的学生。老校区有3个教学班,重点招收岑石、三忌、齐庄、贾庄等附近村庄的部分学生。

年,由东石埠、孙岑石、郭岑石、张岑石集地40亩,在郭岑石村后由岑石乡政府投资建设新校,后更名为罗西中心小学,学生余人,教师40人,历任校长孙景全、徐宝田,学校归罗庄区教育局主管,罗西乡政府属地管理,下辖全乡6处学区小学,30处村级小学。学校坚持以德治校,创平安校园,在四化达标、少先队建立、课程改革、备课改革、创新教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年,学校迁到现校区(孙岑石)。年由于新的区划调整,学校归罗庄区双月湖街道政府属地管理,更名为双月湖小学,下辖孟园小学和朱陈北村小学。年,再一次区划调整,学校归高新区教育局管理,为区直小学。学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制定并落实了三年计划和中长期规划,继承和发扬“以德治校、智育立校、特色强校”的教育理念,为学校发展、创百年老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以“启迪智慧、润泽生命,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为办学理念,以“润智”文化为核心,全力打造联墨特色文化,实施幸福教育。







































根治白癜风用什么方法
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十佳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inqizx.com/lqsxw/26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