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名相 宰相, 不仅有超世之才, 更有胸怀天下、 坚韧不拔之志。 他们或满腹经纶、 或文史兼修, 他们辅君治国、 日理万机,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当历史的云烟散尽, 让我们重新翻阅属于他们的时代, 重温他们叱咤风云的故事, 让我们的目光穿越历史 和他们的人生痕迹再次重叠。 一抹沉思或者一声叹息, 都是我们对历史的致意。 他,上佐天子,下治吏民。 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他,被誉为皇帝的股肱, 与君王动静休戚,义犹一体。 他,集尊贵与荣耀于一身, 让人羡慕,却无法嫉妒恨。 他,就是宰相。 临沂,年的历史, 文化灿烂而丰富。 让临沂人骄傲而自豪。 但是, 临沂到底出了多少宰相呢? 当别人问起这个问题时, 你是不是有点不知所措, 知道怎么回答? 其实,临沂出宰相多, 在古代名气是很大的。 实际上, 也的确出了不少。 不信,一起来数数。 位极人臣说宰相 要问临沂到底出了多少宰相,首先要知道中国历史上到底有多少宰相。 如果没有一个标准,这个数字恐怕很难说得清。因为中国历史上朝代国家错综复杂,按不同的标准就会有不同的数字。 所以,要知道中国到底有多少宰相,还是需要先订立一个宰相的朝代标准。 这个标准,需要被正统的史学所认可。 我们采用的标准,就是按照中国古代正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或王朝中出现的宰相。 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自然就是秦朝,同时,这也是完整、成熟的宰相制度正式确立的时期。虽然早在战国后期,秦国就率先设立“丞相”一职。但是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才使之成为正式制度。 起始朝代确定了,正统的王朝国家又是哪些呢? 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一首《中国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这首歌除了让大家能够很容易地记住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外,也大致给出了中国传统史学界对中国各个朝代的正统问题的看法。 所以,在这里,宰相的朝代标准就是根据这个认定。 这样,宰相的朝代也就出来了——从秦朝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开始,到清代结束,在《中国朝代歌》中出现的朝代、国家。 所以根据这个标准,像东晋末年的十六国、与宋同时期的辽金等国,就都不在这个范围内了,这些国家出现的宰相也自然不在此列。 朝代标准订好了,宰相名称也存在一个标准问题。 因为,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可以说是最多的。 因为,所谓的宰相并不是实际设置的官职,而只是对国家行政首脑的一种泛称。 在很多朝代,行使宰相职能,名称却并不一定是宰相。在历史上,相当于宰相的职务又曾称为丞相、相国、大司徒、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侍郎、参知政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官名。 同时,因为皇权的制约,宰相的权力大小,也是不断变化的。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所以,皇权在一步步加强,相权也在一步步削弱。从最初李斯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下,宰相有驳回皇帝决定的权利,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宰相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了,而变成多个人分享宰相的职能,分散了相权,皇权得到极大地加强。 所以说,宰相,在很多朝代,名称有变化,权力也有大小。 但是,尽管名称有这样那样的变化,但宰相的职责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那就是为皇帝制订治国纲领和方针政策,总理国家的政治、军事、外交事务,领导和监督其他官员。 临沂到底有多少宰相 朝代国家标准有了,宰相在各朝代的名称变化也弄清了,中国到底出了多少宰相也就可以算得清了。 这个数字就是——个。 临沂的宰相的数字也呼之欲出——57个! 占全部的4%! 这个比例还是很可观的。 据统计,这个数字证明临沂是出宰相最多的地方之一。 那么,这些宰相都分布在哪些朝代呢? 根据临沂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审唐士文先生的研究,答案如下: 临沂的第一个宰相出在西汉。名字是于定国,籍贯为郯城。至今在郯城还留有他的父亲于公的墓。西汉同时代,临沂还出了苍山的匡衡和郯城的薛宣两位宰相。 东汉时期,临沂没有出宰相。 三国时期,在蜀国出了著名的丞相诸葛亮,被誉为千古一相;魏国出了一个宰相王祥,他也是琅琊王氏家族的第一个宰相,不过他的官职名称为司徒,相当于宰相; 西晋时,出了王戎和王衍,两位宰相; 东晋时,著名的开国宰相王导,是临沂籍; 南朝宋时,临沂籍的宰相开始大量出现,有徐羡之、徐湛之、王弘、萧道成、萧赜、徐孝嗣、王俭、萧映、萧嶷9位宰相; 南朝齐时,在萧姓王朝里,临沂籍萧姓宰相更是占据绝对数量,出了萧子良、萧锵、萧晔、萧锋、萧鸾、萧坦之、萧遥光、萧懿、萧惠休、萧颖胄、萧宝源、萧宝义、萧衍13位宰相; 南朝梁,延续萧姓的优势,出了萧渊业、萧宏、萧范、萧渊藻、萧会理、萧纶、徐勉7位宰相; 南朝陈,有徐陵、萧摩诃,2位; 后梁,萧欣,1位; 唐朝,则是临沂籍萧姓宰相和王姓宰相的复兴时期,出了萧瑀、萧嵩、萧至忠、萧华、萧复、萧寘、萧俛、萧邺、萧倣、萧遘、王綝、王璿、王玙、王抟、徐商、徐彦若,16位宰相; 五代后梁,萧顷,1位; 何等气派! 何等壮观! 临沂的宰相们,在历史的天空中,璨若星辰,壮美无比! 临沂宰相有什么特点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临沂宰相也呈现一些鲜明的特点。 首先,就是朝代集中。 看临沂籍的宰相名单,就可以很明显地发现,绝大部分是集中在几个王朝,如南朝的宋、齐、梁、陈时期和唐朝。南朝的宰相数字就是31个,占总数的54%,唐朝数量是16个,占28%,这两个大时期,就占总数的82%! 其次,主要集中在大家族、大姓氏。 这是临沂籍宰相的另外一个鲜明的特点,主要集中在萧、王、徐等几个姓氏中。 其中萧姓最多,达到36个宰相(其中不乏后来当了皇帝的),接近总数的64%;放眼全国,像这样的也很少见。萧姓在齐梁两朝,不仅是皇族世家,同时也算得上是“宰相世家”了,在南朝短短的年中,出现了萧姓宰相24个,平均7年就出一位宰相;即使在唐朝,从唐高祖武德元年至僖宗中和元年的年间,萧氏一族也有10位宰相出现,平均不到30年就有一个。这也是一个奇迹。 处在第二位的姓氏就是琅琊王氏家族,总共有10名,占总数的18%;这个家族没有皇族的优势,有这个数量也非常不错。 另一个主要姓氏就是徐氏,总共有7人拜相,占总数的12%,可见徐氏家族也不容小觑。 这三大姓氏的宰相,就占到了临沂宰相总数的93%! 可见宰相在家族中的集中度有多高。 临沂宰相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多才子,多帅哥。 临沂出产的这些宰相,总体来说,素质很高,才子很多。 这在徐氏家族和萧氏家族出的宰相里非常明显。 郯城徐氏家族可谓是文学世家,徐孝嗣就是一个“爱好文学,常讬清胜,气量洪雅”的人,徐勉、徐陵等都是著名的文学家;萧氏家族更是出了许多文采飞扬的文学家。中国文学史上都留下了他们精彩的一页。所以才子的美名,他们应该都是能胜任的。 除此之外,这些宰相,尤其在南朝和唐朝的宰相,风度应该也是绝佳的。用现代的话说,应该都是帅哥一级别的。 又为什么说他们中很多人都很帅呢? 因为,起码在唐代的这些宰相就需要先过外貌关。唐代以科举取仕,但科举高中并不等于就能马上当官,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考核,考核的标准有四条:一曰身,谓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其中,头一条就是要求风神俊朗,可见帅哥在唐朝实在很占便宜。而相貌太过丑陋的人是不能做官的,大概觉得有伤国体,很丢士大夫颜面。 所以,做到宰相一职的人应该都是比较帅的。 临沂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宰相 临沂这个地方产宰相。 这可不是乱说,在很多典籍中可都是对这一点承认的。 如果说《史记》中所说的“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对临沂出产宰相还不够明确的话,《汉书·地理志》中说的:“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就很明确了。 因为古代东海郡治所就在郯县,也就是今山东郯城城北的地方,说的基本就是咱临沂这个地方。 而临沂这个地方的确是一个很适合宰相生长的地方,尤其在隋唐以前。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因为临沂地方好。 说临沂地方好,可不是吹的。在过去,临沂的地理位置的确是很优越的。 临沂东滨大海,沂、沭两河纵贯南北,山林丰茂,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利于农桑,因而经济比较发达。 这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经济基础。 同时,沂蒙地区在历史上属于东夷文化圈,并且处于中心地带。 西周建立后,这里有莒、郯、向、其、鄫、鄅等封国的国都列布,并有齐、鲁等国的疆土伸展其中,形成列国经济和文化互相交流的局面。至春秋时,齐、鲁文化体系各自独立形成,沂蒙地区更成为齐鲁文化交汇融合之处。 此后,百家争鸣的形成,给本区思想文化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 那时的临沂,可以说是富庶而文明的。 这样,就为人才的涌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第二、儒学繁荣,让出仕成为可能。 儒学在临沂的发展,应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还在其形成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并在以后得到广泛传播,本区出现了一些有一定影响的人才。 在孔门七十贤人中,即有曾点、曾参、澹台灭明等籍属沂蒙。他们都曾在临沂设帐授徒,弟子无数。稷下之学“最为老师”的荀子曾两为兰陵令,推动了临沂一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儒学的传播。 尤其到西汉时,临沂又出现了一批儒学代表和以儒学治国的人物,如兰陵人王臧、兰陵人褚大、名儒胡毋生、盂卿、孟喜父子、疏广、疏受叔侄等。 孟卿的弟子后苍,亦精通《诗经》,是《齐诗》最早的传人之一。后仓的弟子中就有沂蒙人萧望之和官至宰相的匡衡等人。萧望之就是西汉时著名的经学家,太子太傅,位列九卿的元帝倚重的重臣,也是后世36个萧姓宰相的祖先。 此外,沂蒙籍的名儒还有王吉。他为王氏迁居临沂后的第一著名人物,他通晓五经,尤对《春秋》、《论语》造诣很深。在他的家风影响下,他的后代中,也出现了10个王姓宰相。 由于这些著名经师的带动,学习和传授儒学,在沂蒙地区蔚然成风。 对此种现象,前人已予以注意,如《汉书?地理志》就指出琅琊郡、城阳国(皆在沂蒙山区及辐射地带内)等地“至今其士多好经术,矜功名”。 儒学繁荣,让出仕成为可能,让宰相梦想也不再那么遥远。 第三、官学、私学,助推文化教育。 一个文化群体的出现,必然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在两汉时期,在沂蒙地区以讲授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的官私学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西汉初年,地方官学较少,至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立学宫于成都,成绩显著。武帝时,推行文翁的办法,令“天下郡国皆立校官”。汉平帝时再次推广,时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学和校中置经师1人,庠、序置孝经师1人。至东汉时,郡国县乡等地方官学更普遍。 当时沂蒙地区所在的郡县乡聚较普遍地设立了官学,讲习儒家经典,推广礼乐教化。 但在当时影响最大的还是私学。 荀子的到来,开启了秦汉之际以兰陵为中心的连绵百年而不衰的培育传播文化、激扬文明、治国安邦的临沂人才教育基地。 当时的私学并非只有初等程度的蒙学书馆,而有些私学与中央太学达到相同的程度。著名的经师,一般都要设立“精舍”、“精庐”,开门授徒。如前所述的孟卿,他就广招门徒,悉心教授。后苍亦举办私学教授弟子很多人。 先秦时期文化的积淀、儒学大师的出现、官私学校的举办,使儒学在沂蒙地区得到了有计划有系统的传播,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 第四、独尊儒术,为临沂出宰相提供了现实条件。 临沂宰相的出现,与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立”五经博士”于太学,从此“五经”定为考试的基础文本,太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这是一种以考察对于儒家知识和观念的了解作为选择标准的选官制度。这就对官员提出了经术的要求,也让熟悉儒家思想的人在获得社会资源时获得了优先的地位。 这让那些想在政治上有所发展,必须要在儒学上有所建树。 这让对儒学有深厚研究的临沂籍的人才得到了被重用的机会。 第五、家庭教育的成功。 临沂宰相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集中在几个大家族中。 从中其实可以看到家族教育的重要性。 家族文化现象是一种早已存在的社会现象,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由于经学世家的出现,这种现象又得到进一步扩大和加强。 如诸葛亮出身经学世家,祖上诸葛丰,“以明经为郡文学”,遂以儒学传世。至东汉末诸葛珪为泰山郡丞,仍治儒学,子诸葛瑾“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 临沂的10名王姓宰相皆出身于琅琊王氏,与其远祖王吉有很大关系。王吉为西汉经字家,其后几代皆治儒学,其后世子孙仍以儒学传家。王祥、王览的孙辈王导、王虞及王敦等少时皆读儒家经典,甚至儒学的“大一统”、重民爱民及重礼乐教化成为王导从政后积极实践的思想。 兰陵萧氏亦如此。兰陵人萧望之,以研读《齐诗》、《论语》起家,后他的家族被称为经学世家。其家庭教育的后果就是,其后代更出现了许多成绩斐然的政治、文化名人,乃至宰相,甚至皇帝,在南朝以及唐朝独领风骚。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这种通过父子相传,而数代不辍的家族文化现象,形成了独特的儒学世家。 而这些儒学世家,又在儒术“独尊”之后,逐渐出现了一些累世高官的家族。 这是儒学传播与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 也形成为临沂宰相家族的一个特点。 第六、临沂宰相家族势力大。 在临沂宰相的特点中,家族特征非常抢眼。 一般情况下势力最大的家族就是皇族。这个在萧氏王朝中自然体现得最为明显。临沂的36名萧姓宰相就都属于齐梁两朝的皇族。 皇族宰相除却受教育水平高,造就了他们高人一等的自身素质,具备了担任宰辅的实力之外,皇族的影响恐怕也应该发挥了一定作用。 在自家王朝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萧姓当仁不让地在齐梁两代占据了19个宰相席位。而它的余势,也延续到了李姓唐朝,在这个非皇族的朝代,萧姓竟然出了10名宰相。可见萧氏家族还是很有本事的哦。 另外一种家族就是世家大族。 比如东晋的开国宰相王导,他的家族就是临沂琅琊王氏。这个家族中自三国魏王祥开始始登相位,到西晋时更有王戎、王衍两位宰相出现,更发展为琅琊国(郡)第一旺族。 而琅琊王氏家族真正达到巅峰则是在公元年之后。这一年,琅琊王氏家族王导及从兄王敦辅佐晋元帝司马睿在江东开创了东晋基业,琅琊王氏也因此成为东晋第一大豪门。在东晋,除了王导当宰相,还有许多王姓家族成员在朝中担当重任。 虽说王氏家族在东晋掌握朝政只20余年,但其家族的家学渊源和社会地位的优势却保存了下来,并一直影响着后世,荫及后人。到唐朝时,又产生了4位宰相。 家族优势,使临沂宰相具有了明显的家族特征。 第七、门阀制度是关键。 家族本身就有了自身的优势,如果再加上制度上的保障,那就更能产生“宰相专业户”了。 这个制度就是魏晋南北朝时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 这个九品中正制,就像现在常说的萝卜招聘。我们现在反对萝卜招聘,但九品中正制实际上就是从制度上认可了这种选拔官吏的形式,确立了家族在政治上的优势。 虽然魏文帝曹丕制定这项选拔制度的本意并非如此,实行初期还能体现“德充才盛者”为主的原则。但到了晋室以后,就慢慢变质了。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临沂的这几个南渡的宰相世家,王姓和萧姓恰好是享受到这种在政治上的福利待遇的。 所以,他们不怕因为门第的问题被排斥在官僚体制之外。 所以,有了顺利做大官的基础,也就有了当宰相的可能。 为各位看官详细呈现的有: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的地方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