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临沂市河东区八湖镇的朋友,对“圪塔墩”这个名字应该不会陌生。在镇驻地东北不远处,有一连好几个带有“圪塔墩”后缀的村庄,比如郭圪塔墩、边圪塔墩、张圪塔墩、王圪塔墩、谢圪塔墩。它们的名字很有特点,见过一次,往往就留下深刻印象。 就字面来说,“圪塔墩”很容易让人想起“土圪塔”,而根据《临沂市志》的记载,这些村庄名称的由来,也的确与此有关。 以张圪塔墩村为例,志书记载说:“明洪武年间张姓来此定居,因村前有一土墩,故名。” “圪塔墩”这个名字虽然听起来有些“土”,但此处的人文历史底蕴其实却很深厚。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位清代从这里走出的历史名人,他的名字叫做张应辰 在民国版《临沂县志》当中,张应辰的事迹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不过,对于他的籍贯,县志只是笼统记载为“三区圪塔墩”,具体是哪个圪塔墩,暂时没有见到详细介绍。结合这几个圪塔墩的前缀姓氏来看,张圪塔墩村的可能性应该大一些。 根据记载,张应辰主要活跃在清末,大体是从咸丰到光绪之间。他本来也是以读书为业,但同时也精通武艺。咸丰十年,太平军麾下的一支军队曾进攻至沂州府。为避免战火涂炭,临沂周边不少村庄都建起圩墙自保。张应辰当时就自告奋勇,带领团丁守住了村寨,立下了大功劳。 而他不仅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在处理自家事务时也体现出了良好的品行。他的哥嫂去世较早,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孩子。此时,张应辰毅然承担起抚养两个侄子的责任,直至他们长大成人。 由于在乡间的威望和良好的品行,光绪甲午年,张应辰被推荐为贡生(比举人稍低的功名,已经具备做官的资格)。虽然没有看到关于他做官的记载,但贡生的身份也可以让他的社会地位有进一步的提升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光绪二十三年,张应辰还与林小川等人向兰山知县提出申请,开垦了四顷九十六亩地,以此作为基础条件创办了三所义学(带有公益性质的教育机构)。到了民国之后,这些义学也改作了学堂,为当地的儿童提供了一个好的教育环境。 由此可见,张应辰能够青史留名,显然是原因的。多做善事的人,史书不会吝惜褒奖的。 来源:头条沂蒙人文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inqizx.com/lqsxs/1340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