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很多人知道大年初一、初二的习俗,却不知道大年初三习俗,大年初三习俗在民间还是很讲究的,接下来小编为您介绍大年初三习俗。

大年初三,即农历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中国大陆的一些农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

1.赤狗日

  正月初三又称“赤狗日”。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传统的年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更没有人走亲戚。有些地方“凶日”又演变成“忌日”,如甘肃天水便有正月初三“送先人”的习俗。

  中国南方、北方均有年初三不拜年的传统,据说年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认为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客家年初三的“送穷”,其民俗思想来源于古老的“赤狗”信仰。

2.三重日送穷

关于“三重日”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三重日”即“送穷日”的谐音,一说“三重日”即“生虫日”的讹音。这一天,赣南、闽西客家不进菜园摘菜,也不作其他任何采集农活,以免农作物“生虫”。

3.小年朝

  正月初三又有“小年朝”之称。历史上,在宋代宫廷里,正月初三是“天庆节”。传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有天书下降人间,于是真宗颁下诏书,立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又称“小年朝”,在这一天里,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另一方面,民间传说年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因此年初三绝对不能杀羊,如果是日天气晴朗,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肥硕,养羊的人家将有一个好年景。

4.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种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烧门神纸”的习俗始于宋代。

  元杂剧《盆儿鬼》描写张老汉埋怨门神未尽职,云:“俺大年日将你贴起,供养了撒子荼食”;官衙里,为了让门神通融通融,包公吩咐“金纸银钱”一通烧。

  烧门神纸的风俗延续至明清时期,敬神的气氛渐淡。清代道光年间《黄安县志》:正月“初三日,祭门焚楮,谓之‘烧门神纸’”。这难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祭神,倒更像年俗的落幕典礼——老话讲“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从此商开市,士入学,人们开始由浓浓的年味儿里走出,走入新一年的奔忙。

5.贺老鼠嫁女

  传说天地之初,浑沌未开。老鼠勇敢地把天咬开一个洞,太阳的光芒终于出现,阴阳就此分开,民间俗称“鼠咬天开”。老鼠也成为开天辟地的英雄,老鼠的图腾,象征着对太阳的崇拜、对光明的追求。现实生活中,老鼠扮演的却是不断骚扰人类的丑陋角色。

  在祖先的口中,对老鼠的口碑一直不佳,诸如:鼠子、鼠技、鼠头鼠脑、鼠目寸光、鼠窃狗盗、胆小如鼠、贼眉鼠眼、抱头鼠窜、老鼠过街等等。千百年来,人类饱受鼠患的危害,恨之入骨,不择手段地想尽各种方法,开展剿灭活动,如发明多种捕鼠工具、下毒饵、利用天敌、投放灭鼠炸弹、采用高科技手段使鼠类绝育、制造电子灭鼠器等等,但在鼠类所特有的适应力、繁殖力和破坏力面前,均以失败告终。

  事实证明,人和老鼠是目前地球上生存能力最强的动物,谁也无法消灭谁。在与老鼠的长期共处中,人类的认识理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人类认识到鼠的生物特性,将其作为疫厉、灾难、阴险、厄运、诡诈等载体的化身,予以鞭笞;

  另一方面,通过幻想,赋予老鼠人文特性,夸大鼠的神力,消弥鼠害带来的的精神恐惧。如将其视作营造物质天地的英雄,视为旺盛生命力、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象征。各种敬鼠、祭鼠、祀鼠、媚鼠的方法应需而生,结合当地风俗,产生了人文背景下妙趣横生的鼠婚习俗。

  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童话般的意境,独特的艺术魅力,使老鼠嫁女成为中国民间深受喜爱的习俗之一。

6.谷子生日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赞赏

长按







































百部酊
白癜风吃什么药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inqizx.com/lqsxs/1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