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教育路上一起走

因疫情原因,线上教学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部分同学从最初的新鲜感逐渐适应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也有个别同学由于自制力差、家长监管不力等原因进入了“倦怠期”,问题频发。

最近我常接到家长的诉苦电话,无非是抱怨孩子不听话、不学习、光贪玩等,最终都会回到一个问题上来:老师,到底什么时候能开学啊?我一边安慰鼓励着家长,一边还要对“重点对象”进行一番苦口婆心的教育,但收效甚微。挂了电话,我在想:难道开学了孩子的一切问题就能解决了?答案是否定的。很多家长把“开学”当成了“救命稻草”,殊不知这根“稻草”并非良药。孩子在家里养成的坏习惯不会因为开学回到学校就烟消云散,最多只是让家长“眼不见心不烦”而已。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就不能借“开学”来逃避问题,而是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踏踏实实地陪孩子改变和成长。但尴尬的是“陪伴孩子”竟成了很多家庭奢侈的事。

我想,在教育孩子一事上,换种思路或许会容易些。首先知道:孩子就是孩子。成年人都很难有很好的自控力,更何况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我们要允许并接受孩子犯错,但不能任凭和纵容,而是及时矫正。有的家长看到孩子不听话动辄打骂,只会使自己更生气、亲子关系更糟糕,为日后埋下祸根。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应该无条件尊重,结果换来的是孩子的更加叛逆。错误的教育方式只会造就出“不听话”的孩子。其实,教育问题也需要对症下药,但这需要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从何而来?可以多和老师沟通,可以向其他有经验的家长请教,也可以多阅读一些关于亲子教育的书籍。“忙”只是借口,再忙也不能忽视孩子的教育,关键期缺失的爱与陪伴是后来花费百倍努力也难以弥补的。

其次,将这次特殊的学习之旅当作一个审视孩子和优化自己教育方式的机会。在此之前,很多家长大概以为“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除了考试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经过这段在家学习的时间,家长们或多或少体会到了教育的不容易,和老师产生了共情,因而在老师反映问题后大多能积极配合帮助孩子完善和进步。事实证明,只要家长把老师的话当真了,孩子也就认真了。毕竟油盐不进的在极少数。

我很高兴家长主动找我沟通,但我不希望每一次的沟通都充满抱怨。永远对孩子抱有美好的期待,哪怕改变还未发生。其次,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明确:我们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只有我们走的路对了,孩子们才不会偏离。教育之路并不好走,荆棘丛生,困难常有,因此,我们要互相抓紧彼此的手,一起行走……

为了一场告别

又是一年毕业季,离别伤感的情绪仿佛被这场旷日持久的“居家战疫”冲淡了不少,延期开学的局面在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攻克时艰的努力中有了新的突破。校园在欢声笑语中有了生机,课堂在眉目传情中有了魅力,学生在朝夕相处中有了陪伴。一切都在静好中美妙如初。

最近我的心境也和顺了不少,线上教学任务完成得虽不尽人意,但也算画上了“鞠躬尽瘁”的圆满句号。可天下哪有多少圆满的事?想起前几天接到的班级中一孩子家长的电话,心绪又起了波澜。

这是一个聪明开朗的男孩子,在班级中成绩优异,表现积极,与大家相处融洽,为人更是古道热心。我承认我有些偏爱他,平日里就算犯点小错误,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过去了。我以为我会在他的成长道路中留下浓墨重彩的笔笔画卷,会陪伴着他走过六年的岁月韶华,会分享他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沮丧,可一通短暂的电话结束了我和这个孩子之间所有的漫长幻想。

他要转学了,去一个和我相隔千里的学校。

疫情期间,这孩子一家在老家河南一直留守未返。父母都是来临沂打工的外地人,几个月未能工作赚钱已然为这拮据的小家增添了压力,为另谋生路,再三思索,大人们决定在老家就近工作,不得已只能给孩子转学。这是我在电话那头孩子母亲口中了解到的信息,不复杂但却让人格外揪心。生活不易,有时不得不负重前行。我一边感慨,一边宽慰着近乎哽咽的为人之母,可我也知道,身为旁观者的我,那些单薄的话语、孱弱的立场对这位吞咽委屈、心怀愧疚的母亲来说只能是微乎其微的客套话。

为了缓和沉闷压抑的气氛,我向她了解孩子的近况,她说孩子已经在他们村的一个小学借读着,等一切稳定了再寻觅更合适的学校。

“孩子心理状态怎么样?”我继续问着。

“还可以,就是看着有点闷闷不乐,不过倒也和我们交流他新班级的事情。”

“这个正常,孩子到一个新环境难免要适应一段时间,这是心理自我调节的必要阶段。”我企图从专业角度给她以更正面的鼓励,以期能给她,给孩子作为故人的情意和惦念。

“我也和他谈了,他都懂,也理解我们的选择,只是这孩子舍不得你们,舍不得班里的同学……”又是一阵无言的沉默,横亘在我们之间。

“没事的,又不是完全不联系了,现在沟通方式这么便捷,随时可以交流啊!一样的!”这样的话一说出口,我立刻感觉到了苍白无力,怎么能一样呢?这一走,一别,相见待何时?

“我们商量了一下,还是决定带孩子回去一趟,他要和大家,和老师亲自说再见,也算是一场正式的告别。我们也顺便去处理那边的事情,收收尾。”孩子母亲的声音渐渐清朗起来,透着刚才没有的乐观坚强。

我没有说话,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被告知要直面这场告别时滋生了无尽的胆怯和巨大的失落。这些不怎么友好的消极情绪拉扯着我,敲打着我:我的学生真要转走了,他要来和我们告别,和过去的自己告别。

这一刻,我发现他不再是个小孩子了,是一个有着丰富感情、有着独立人格的行为个体,他鲜活,他充沛,他不因年龄幼小的局限而丧失像成人一样表达自我、宣泄情感的机会,他也拥有在生活中追求孩童仪式感的权力,也拥有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心性。这一切都在一场告别中成熟起来。

有人说:“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最好的离别就是好好告别。”我想,不管是对成人,还是孩童,还是任何自然界中的生灵,告别都是对故事开始的尊重,对相遇相知的感恩,对前途茫茫仍需笃行的蓄力,对这一段生命旅途的致敬!

我开始期待这场体面的告别。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

时光飞逝,转眼间入职已有一个学期。回首这一个学期的点点滴滴,带给我的是满满的收获与欢喜,也让我真正明白了“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真正含义,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

我的班级里,有个小男孩小A,长得虎头虎脑,非常可爱,他的特点是爱管闲事,脾气急躁。有一天下午,我刚进班,就有同学小B急切向我哭诉说,小A把他的帽子扔到地上,地上有水,弄湿了。听到小B这么说,我们一般的思路就是问:他为什么要丢你的帽子呢?从表面上觉得他俩一定有什么矛盾小A才这样做的。当时我也这样问,小B说没有发生任何矛盾。我想这就怪了,为什么会有这样无厘头的事情发生呢?

若按常理,我会将小A叫过来,狠狠批一顿。诸如不能随便动别人东西,为什么要将别人的帽子丢地上,有话可以好好说啦等等。这次,我没有这样做,我想需要问清楚小A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

我请小A过来,问他今天有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分享一下?

他想了想说:“有,老师,今天我把小B的帽子给摘了,我觉得很解气!”小A一副正义感十足的表情。我接着让他把事情叙述出来。

他神气地说:“老师,您不知道,班主任说了上课的时候不能戴帽子,我和他说了好几声他都不听,我就直接把他帽子给摘了,省得他扣分。”

我认为他的想法没错,但做法有点过火。也不能为了执行班规就可为所欲为啊?但从小A的眼神看出,他不觉得自己有错。我不能立刻下结论。因为此时我想到了另一件事。

有一次我去学校附近的水果店买水果,被我的学生发现,他居然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惊讶地大叫:语文老师竟然买水果!那孩子的反应告诉我:老师还没有真正的走下神坛。那次经历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新的审视,那就是教育无小事,老师处理学生的事情一定要小心。说不准哪句话、哪个眼神动作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

于是,对于我的老师职业,对于教育,我变得更加谨慎小心,如履薄冰。

我猜,此时的小A心里一定在想,他是在伸张正义,破坏了规定就要受到惩罚。

“哦,规定的确是这样的。”我若有所思地回答。

这时候,一般的处理方法一定是,不管怎样,你也不该把人家的帽子丢了,有话好好说嘛!我当时冷静地思考了一下,没有直接去说服小A,也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肯定他的动机是为了维护班级纪律才这样做的。然而仅仅这样又会助长他这样乱丢同学东西的坏习惯,这怎么办呢?

下午第一节刚好是我的课,我利用这节课,就小A的这件事,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了分析,摆事实,讲道理,让全班同学都参与讨论解决这件事。孩子们道理还是懂得不少的。孩子们的结论是:小A可以报告老师,不应私自动小B的帽子。

搞清楚了这点,我们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梳理:

一、小A同学为班级着想,为维护班规,想法很好。

二、小A同学善意提醒小B放好帽子没有引起小B重视。

三、小A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醒小B以后要记得放好帽子。相信他并无恶意。

四、小A同学没经小B同意,动了小B的帽子,不对。

五、小A同学帮助同学的方法需要改进。

六、小B没按班级规定脱帽,是事实。

七、小B同学有事求助老师,而没有跟小A同学发生冲突。

八、小B同学做得不妥的地方,需帮助小B进行改正。

我们对小A为班级着想,遵守班级规定,想提醒同学等正向行为表示肯定。同时对小A采取的过激行为表示有待改进,这种事情自己没有办法,可以求助老师,不要自作主张,不利于同学友好相处。通过这件事,我教育学生“管好你自己”。每个人管好自己,班级就好了,我引导他们自己说说需要反省的地方,最后小A也觉得自己做得不妥,小B也决心以后要记住上课不再戴帽子。两个小伙伴握手言和。

这件事情从发生到解决,我收获以下经验:

首先,童眼看世界。我们要放下对儿童的所有设定与评判。老师走进儿童的世界,用儿童纯洁的视角看问题非常重要。

再者,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很重要,不要被现象迷惑。故事中小A虽行为不妥,但他的动机没有问题。老师需要肯定他的动机,引导他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的是,教育无小事。当你能够花时间耐心解决学生的每件小事的同时,老师还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公平、正义、尊重、信任、爱心……

成长读写团队

撰稿:陈晓露、王海霞、杨雪

编辑:李纪康

审核:杨鲁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inqizx.com/lqsrk/7770.html
------分隔线----------------------------